由此,在船山看来,儒者之所以这么用心地来阐述所谓天命和心性等形而上问题,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论述修己与治人实践活动的根源与根据。
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证,语言系统之内的存在问题是形而上学问题,它与人们关于经验世界的认识没有直接关系,是相对独立的。为了解决理的存在问题,冯友兰曾采用潜存之概念,即理是不存在而有。
陈晓平:《心灵、语言与实在——对笛卡尔心身问题的思考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,2015年。由可感或可经验的事物组成的大类或总体就是经验世界即实际,由纯思之对象构成的大类或总体,冯友兰称之为理世界即真际。需强调,中庸之道不是简单地寻找中点或走中间道路,而是根据反者道之动或物极必反的道律把握某种动态的平衡。关键词:冯友兰/形而上学/形而中学/语言学转向/语言实践 标题注释: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计算社会科学的解释研究(19BZX033)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语境主义反怀疑论方案批判研究(18BZX040)的阶段性成果。在关于第四组形而上学命题的讨论中,通过大全悖论把道律定义为道体运动的终极规律,其内容是反者道之动。
冯友兰还提到,把自我作为从真际到实际之过渡的媒介,在中国古代名家公孙龙那里已经初见端倪。也许程、朱认为‘理本来可以单独存在,所以并不感觉到这个‘不得不,但我却是本来就感觉到这里有问题。由此来看,《大学》所言大学应该与《礼记》里面所包含的这些大学的论述是一致的。
二,正心、诚意这两个条目没有问题,但是过去的传十章里面对正心诚意的解释没有突出道德性,或者说道德性突出得还不够。所以,朱子讲格,至也,物犹事也,物犹事也还是吸收了郑玄的解释。王阳明针对改本,在跟湛甘泉讨论《大学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古本的概念。我认为《大学》在古代被关注的那些问题,也许在今天我们不必那么重视,反而在古代没有受到重视的问题,可能我们在今天要更多的加以强调。
他主要所针对的内容是八条目。在这个意义上,可以说郑玄用博学来解释大学,忽略了古代关于大学的这些记载。
二、《大学》的古本与改本 《大学》古本这个概念是晚出的,它指的是《大学》在汉代开始传承下来时候的原貌。他认为这些都是受到佛老无为思想的影响,根本违背了《大学》的观点。对于慎独,文本解释里面也讲了,诚意的传里面也讲了,就是强调品德高尚的人即使是在独处的时候还是要谨慎地修养自己,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独处的时候可以无恶不作,但是他一看到道德高尚的君子就躲躲闪闪,掩盖他自己要做的坏事。专赐《大学》还是比较少的,后来包括仁宗的时代、真宗的时代赐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还有《儒行》。
我基本的想法就是,《大学》的六个条目很清楚,为什么《大学》本文只讲六个条目,没有讲格物致知那两个条目呢?我觉得一定意义上说明那六个条目的含义是比较清楚的,而格物、致知从一开始意涵就不是很清楚,所以到了给它做传的曾子门人和七十子后学都觉得有困难。于是他发明心即理,格物即格心这样的讲法。所以,今天无论是从全世界确立世界伦理的角度,还是从我们中国自己来讲怎么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赖以支持的基础的角度,《大学》的这一番表达我觉得都是很重要的。关于格物论,明代的代表就是王阳明,他说格者,正也,正其不正以归于正物者,事也,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,意所在之事谓之物(《大学问》),去其心之不正,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所在便是物(《传习录》上)。
他认为《大学》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格物,所以他必须补格物致知传。郑玄注格物,格,来也,物犹事也。
他说孔子曰:‘心之精神是谓圣,这句话见于传世较晚的《孔丛子·记问》,不见于先秦文献。按这个意思来讲,《大学》不是仅仅讲博学,它是适合于成人的一个教育文献。
程颢把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到此谓知本、此谓知之至也,作为格致的解释,朱子不认同,他认为这里是有阙文。所以这个讲法,他所理解的格物是一种道德感通论的讲法。朱子也说《大学》之书,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。《大学》是一篇古代文献,宋代以后变成了儒家新的经典,在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到了南宋,朱熹继承了这个说法,朱熹早年就说得比较坚定,他认为《大学》是累圣相传,至于孔子,不得其位而笔之于书,以示后世之为天下国家者,朱熹直接认为是孔子所写。朱熹自己也讲,他不是为了冒充古本,而是因为这个地方最重要的环节缺失了,思想缺失了,所以他是依据二程的思想,在义理上补足对格物致知的说明,也是不得已。
这个结构是一个四节的结构,三纲及三纲的解释、八条目及八条目的解释。因此,《大学》的基本思想应该说与《乐记》、《孟子》的时代相当,同处于一个大时代。
昭明德这个讲法在春秋时代比较多见,包括在古语里面都有,反而明明德这个讲法倒是少见。《大学》把恕道又称为絜矩之道: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
最后从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到此谓国不以利为利,以义为利也,这是第六章,解释治国平天下。因此,我觉得这个讲得明明白白,宋明理学虽然正确地说明了这些文献的意义,但是没有特别强调这些话的意义,也许因为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这样,是大家都知道的,不用再多说了。
后来,王船山也讲大人者,成人也,十五岁以上进大学,为成人,十五岁以前进小学,为少年。朱熹又说穷至事物之理,欲其极处无不到也(同上),这个至的意思是说要穷理到物上去穷,要把它穷得很彻底。在内容上朱熹把经一章区分为三纲领和八条目,这样我们在掌握《大学》文本的时候,就更加清楚了,经是提出主题,传是对主题进行具体的解释。唐代以前对《大学》的理解主要侧重在为政论,郑玄就是一个例子,以其记博学,可以为政,落在为政。
它从为政论到修身论的不同变化,反映了当时的时代、当时的社会,对《大学》中理论的一种选择、一种需要。照此说,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共同写成了《大学》这本书。
唐以前重在为政论,从郑玄的解释到韩愈的发明都显示了这一点。这就是彻底反对朱熹的说法。
因此,这两点是《大学》文本最鲜明的特点,第一点就是首段讲了三、八这个主题,第二点是后面一大部分主要是按照前面的次序讲了六个条目的意义,这样我们就能很直观地看到这个文本的主要内容。晚年他又发明了致知之说,就是良知论,阐发他的良知之学。
所以,大学之道是讨论古代大学教育之法、教育之礼、教育之道的意思。这样做是为了便于大家学习,不是冒充古本,是方便大家学习掌握它的义理。今天来解读《大学》,怎样建立我们今天的角度,这是值得思考的。这是杨简提出的一种不同看法,当然他也没有确定《大学》的作者,他只是对二程和朱熹的讲法表示不赞成。
传十章为曾子之意,门人记之,把它们清楚地分开。直到明代开始,因为兴起了对程朱理学的反叛,于是从《大学》首先入手,不仅否定了程朱对《大学》的义理解释,而且完全推翻了《大学》文本的改动,要求回到《大学》的古本。
治国理政就是要树立一个主流的价值观,要把忠恕之道树立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,在这点上《中庸》与《大学》是一致的。其实这应该被我们今天重视为一个独立的条目,因为《大学》的诚意修身论述也要以慎独来落实。
比如《大学》篇一开始讲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,《学记》篇一上来讲大学之礼,里面也讲大学之道,说近者说服,而远者怀之,此大学之道也。有了经传之分,对《大学》内容结构的关系就可以有一种更自觉的理解。